如果要說這輩子影響我對學習最深的兩句話
第一句話應該是我在數學系時,轉物理系失敗,那時候我去問我當時一邊修物理系課程的教授怎麼辦?他跟我說:「你要學的到底是物理系的知識?還是這張文憑?是文憑的話你現在跟我去系辦我印給你,如果是物理的話你哪裡都可以讀。」
第二句話應該是我媽跟我們兄弟分享他在高中時,曾經被老師唸說「你怎麼這個都不會?」然後我媽回老師說「我就是不會才要來學校的呀。」
聽完那位物理系的教授講的話之後,我就東西收了,離開教室。之後碰到任何問題時,都會想起這句話,我到底是要認證?還是要知識?
很多時候學習會被其他東西所包裝起來,像是外面常常可以看到的各種認證班,每天必須面對的學校人生,當時間久了我們就發現自己根本迷失了,我們面對一個課題不是思考要如何解決、如何讓自己在這個學問中找尋快樂、如何讓自己能夠更加精進,我們變成一張張的證照收集者,一張張的文憑收集者。
而這個問題我也很怕發生在我的教室,我的課堂中。
如果今天同學們來我的教室,不是因為做出一個個有趣的東西,或是解決了問題而開心、而努力,而是因為不希望拿到比較低的成績,這樣我會非常困擾,因為這其實是我很討厭的狀況,這樣不但沒辦法享受到這門課的樂趣,也間接地將一位學生重蹈了我過去求學時的覆轍。
我們學習,是為了自己想知道、想解決這個問題而做的,不然這世界其實還有很多條路可以走。可以自學、可以發明東西、可以從商等等,只要確定能養活、能照顧自己,對自己、對關心你的人能有交代,人生多的是不同的路,真的不必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
在我剛開始當老師時,時常有過去認識的其他老師跟我說「我覺得你就是會把學生罵到狗血淋頭的類型」。但我真的會生氣的狀況是,我覺得你有能力處理這個問題,但卻沒有做到,這時候才會失望的生氣。
所以在上課時,我沒有罵過人。
常常在學生提出問題時,有時候自己真的有點懶得回答,但我媽的故事就會跑在耳邊,想著:「我今天就是不會才來學校」這時候自己就會耐下心來慢慢的跟學生說…因為學生今天進到學校已經很無奈了,老師又不能自己選,課程也不能上自己開心的就好了…自己能做的就是盡量讓他能學點東西帶走,不要覺得來了真的什麼都沒有。
因此自己在聽課時,有問題、有意見也都會盡量發言或是提出,因為我就是不會、不懂才來,懂的話我就不用來了不是嗎?曾經跟老師爭辯到老師甩門出去就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所以教學,這件事情透過上面兩個故事,其實可以簡單的拆成兩件事,一個是「教」、一個是「學」。今天有人想學,有人願意教,教學這件事情就成立。
我也很愛問學生問題,我喜歡聽模型社的同學分享他在做模型時用什麼技巧、聽學生一邊嗆我地理歷史很爛,一邊跟我講歷史故事、或是聽同學分享新的手機遊戲、動漫、情史等等不同話題。今天只要有東西可以學、我想學,不論是國中、國小到幼稚園,什麼年紀或是族群,學就是了,畢竟不同族群他們有他們當下的感受,不融入其中是無法體會與瞭解的。而這時候我就是學的那個角色,身邊的每位學生或是朋友都會是我的老師,教學這件事情就成立了。
面子這件事情在學習上是最大的阻礙,礙於輩份不好問人、礙於學歷不好問人、礙於身份不好問人,機會過了,沒學到的還是自己…。因此今天如果有東西想學,就去找資料、就去問人、就去學。教學這件事情不限身份、不限地域、不是一定要有學校、補習班才能成立,想學就問、想學就找資料,學到了就是自己的。
好了… 接下來… 前兩天學生開始玩極速領域…下課時問了同學,順便載好了,等下睡前來玩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