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篇為課程教學資料參考,因此並非一般科技產品開箱宣傳文。]
剛入手了Sony的LinkBuds耳機,順便用這個產品來看看在國中七年級課程中會討論到的「科技產品選用」章節。
Sony LinkBuds是Sony在2022年所推出的新款耳機,他主打環形驅動單體(Ring driver unit),使得耳機中間產生一個孔洞,而這個孔洞就能使我們的耳道與外界環境直接連接,並直接接收到外在傳來的聲音。
而自己本身已經有AirPods Pro與AirPods,這次另外選用LinkBuds的原因是,最近自己在使用AirPods的時候發現他們的錄音時都會有電波音,而幾週前已經有更換過新的耳機,但是狀況還是有出現,這個不清楚是AirPods他們最近更新後出現的問題?還是因為電腦是M1所產生的問題?(M1系統有休眠後音訊系統掛掉的問題)因此換個其他的耳機來試試看。

因為要討論產品,因此這邊就先來開箱。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隨著近年來的環保趨勢,各項產品在包裝上都會以環保作為訴求,並以「紙材」作為包裝材質,並盡量減少上方的防水塗層,以避免材料後續無法回收。因此我們在觸摸包裝盒時會感受到回收紙材的觸感,且包裝上都採用紙張折疊的方式進行分區設計和結構設計。
而自己在整個打開包裝並使用耳機之後,其實對於他的配置以及包裝開箱感受並不如自己在開箱蘋果產品時這麼的舒服,如耳撐以及充電線的位置是藏在耳機下方,因此我們需要「找」一下,才能看到這些配件。而裝載耳撐的盒子上寫了XS、S、L以及XL,但是我們在打開時並無法得知他的排列方式與下方型號間的關係,因此依舊需要將它全部拿出來比較後才能找到自己要的尺寸。

這邊提供另一個影片,是蘋果前包裝工程師在開箱蘋果包裝時的分享。可以了解蘋果的包裝開箱有哪些不錯的小細節。
而在上面影片中最開頭的地方有提到,蘋果在做Pull tab的時候,有在下方做一個加強的效果,使得使用者能一口氣的順利開箱,而這樣的設計我們也能在其他的產品上看到,如日清的泡麵箱上面就有這樣的設計。
那接下來開箱後,就進入耳機使用階段囉。
這邊自己對於這款耳機的使用感想是真的很輕(4克,4g),並且因為耳道與外界直接連接,因此再細微的聲音都可以直接傳入耳朵。在這兩個因素下,戴上去如果不開啟音樂的話,其實自己在配戴上是完全無感的。
過去自己因為除非真的要休息,不然一般在使用AirPods的時候都會開啟通透模式(他有「主動式降噪」、「通透模式」和「關閉」三種模式可以調整),讓外在聲音能夠加大的傳入耳中,以隨時注意身邊狀況,但透過電子處理後再輸出的聲音就會很乾。而這款耳機就是能讓外面的聲音直接進入,也算是一個有趣的使用體驗。
但因為完全通透,所以在聽音樂的時候就不會像使用AirPods的時候,聲音能直接傳入耳道,而且前方的12mm環形驅動單體就如同過去使用的圓形耳機,相信如果耳朵比較小的人,戴起來應該還是會覺得不太舒服。
這邊我們也能回顧一個有趣的事情:因為蘋果的EarPods推出,使得現在耳機外觀看起來都像是喇叭芽或是蓮蓬頭。但這件事情到底是什麼時候發生改變的呢?又是做了哪些事情後改變的呢?
其實耳機外型的改變是從2012年的蘋果發表會開始的(2012 .09 .12),當時他們說他們做了三年的人因工程研究,研究許多人的耳道,並以最適合大家的外型進行耳機設計。下面可以回顧一下這場發表會。
上面影片中(0:40)的時間可以看到過去的耳機外型,其實更像是蓮蓬頭,且有經驗的人都曉得,那時候還會特地去文具行購買耳機泡棉,套在耳機上,以減少耳朵的不適感。下面是擷取他們的宣傳影片片段。
而LinkBuds在設計上也是很大的突破,畢竟誰能想到環形的單體設計呢?




在LinkBuds的使用上,自己覺得是一個很有趣的體驗,充電外殼有卡楯能卡住,其實攜帶時也會更安全,並能符合我平時的使用需求。而科技產品本來就會因為人們的需求而有非常多樣發展,如Kevin Kelly 《What Technology Wants》一書中將科技化為生命體。在耳機上也能看到因為人的需求產生很多樣的發展,不論是音質、舒適度、外型等面向,都會不斷的修改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