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我們很可惜沒有時間教大家用Arduino寫出自己的第一個程式,但暑假時間同學們還是可以自行來學學看如何寫出自己的第一行程式。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有介紹了Arduino這張板子,並且跑了第一個程式blink,但之前我們還不知道剛剛傳的程式是做什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裡我們就要用另一個簡單的程式mblock讓你能自己完成剛剛的blink程式唷。
mblock是一套中國設計的軟體,他是基於MIT的S4A所變形的一套圖形化介面軟體,很像我們以前學的Scratch。
我們先到mblock.cc下載我們的軟體,同樣的,請把它安裝好唷。(這裡溫馨小提醒,Arduino請不要刪掉,刪掉有可能mblock會無法將程式上傳)
安裝好後應該會出現下面的介面
是不是跟我們以前的Scratch很像呢?再來將我們的介面換到Arduino用的模式吧!
點選上面的編輯>Arduino模式。
畫面的小熊就會消失,我們可以在右邊看到跟我們之前講Arduino IDE時類似的介面,但我們在操作時只使用左邊欄。而現在我們還有一個需要先做的事情—將板子選出來。
點選上方控制板>Arduino Uno
連接>COM(數字)
點進去後會發現左邊欄有點不同了,這是正常,而我們就可以來進行我們第一個程式了。
我們之前有用一個blink的程式。
現在我們先來了解上面的程式在寫什麼?
首先: // the setup function runs once when you press reset or power the board
「//」表示的是「註解」,在註解後面的文字它不會發生作用。
再來:
void setup() {
}
這裡表示大括弧裡面的程式會跑,但只會跑一次,就像是今天你出生了,你就一直活著的意思。
void setup() {
活著;
}
//然後因為你一直活著你就變成暮光之城裡的吸血鬼了
那回到我們原本的程式,他寫的是像下面的樣子
void setup() {
// initialize digital pin 13 as an output.(這個我們已經知道是註解了)
pinMode(13, OUTPUT);
}
這邊的「pinMode(13, OUTPUT);」指的是我們Arduino上的Pin腳地13隻,我們將它視為輸出(Arduino的腳位可以用來輸出或輸入,就像是你的USB可以拿來接麥克風將聲音輸入電腦,但同一個USB也可以接喇叭將聲音從電腦輸出,只是你要到電腦的音訊管理員去做調整)。
再接下來
void loop() {
digitalWrite(13, HIGH); // turn the LED on (HIGH is the voltage level)
delay(1000); // wait for a second
digitalWrite(13, LOW); // turn the LED off by making the voltage LOW
delay(1000); // wait for a second
}
這段我們先從
void loop() {
}
來看。
這個指的是一個一直重複執行的動作,所以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天都會睡覺和起床,這是一個一直重複進行的動作。所以生為人,我們加上最一開始的程式就變成
void setup() {
活著;
}
void loop() {
睡覺;
起床;
}
突然覺得人生很簡單?
接下來我們回到我們原本的程式,我將後面註解翻譯成中文
void loop() {
digitalWrite(13, HIGH); // turn the LED on (HIGH is the voltage level)(把13隻腳變成高電位)
delay(1000); // wait for a second(等待一秒)
digitalWrite(13, LOW); // turn the LED off by making the voltage LOW((把13隻腳變成低電位)
delay(1000); // wait for a second(等待一秒)
}
這樣應該比較好理解了,所以我們的燈會亮一秒、然後暗一秒。
接下來我們使用mblock寫看看
這邊可以看到右邊的程式出現在setup的地方,可以上傳到Arduino看看,他會只跑一次。
加上一個「不停重複」,他就會跑到下面的loop了。
然後上傳到Arduino裡面,恭喜你完成自己的第一個程式囉!
後面你還可以搭配其他不一樣的電子元件,可以上網多搜尋Arduino,看看別人都用些什麼?先規劃好後再購買。
暑假就多試試看吧!!!
同學們加油 😀
[…] 那mblock的基礎操作可以看這篇:簡單地寫出第一個Arduino程式–mblock […]
讚讚
[…] 簡單地寫出第一個Arduino程式–mblock […]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