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規劃線上課程時,自己最感到困擾的就是,今天到底要透過同步的方式?還是非同步的方式進行授課?哪些內容適合用哪種方式授課?選項多了,往往會讓人突然感到手足無措。但在不同的教學環境、地區都會有不同的學生狀況,這邊以分享自己在課程安排上的考量為主。
一、同步教學與非同步教學
雖然前面一篇已經提過同步教學與非同步教學了,但這邊還是在說明一次他們彼此間的定義。
同步教學指的是『教學者與學習者雖然分隔兩地,但仍能即時地進行教與學之互動。』(國教院雙語詞典)。因此在這種類型的教學環境下,教師與學生除了需要準備數位載具如平板、手機、電腦等,也需要準備視訊相關設備,且雙方都需要具有一定上傳、下載速度的網路環境才能有良好的連線基礎。其授課的優勢在於與一般課堂教學方式相近,教師可以透過視訊、電子白板、PPT等方式,進行如同平時授課時的教學內容。但也有部分缺點,如實作類課程無法即時確認學生的操作進度,另外隨著學生透過視訊課程產生倦怠的狀況發生,當數位媒介沒辦法有效的提供學生在視聽上的興致及衝擊,教師也無法如課堂中給於學生直接的約束,這時候教師的課程就變成學生的背景音樂,無法達成原先的學習目的。

非同步教學指的是『利用媒體科技來傳遞課程內容,並提供教學者與學習者、教材與學習者、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互動。』(國教院雙語詞典)。這個意思指的是,透過某種媒介,如過去的函授教學,會寄一組DVD給申請的學員;或是現在常見的YouTuber透過預先錄製影片,放在YouTube或是tiktok等平台上、給視聽者觀看,就算是一種「以媒體科技傳遞內容」的方式。而內容是否是課程?是否是教學?這些因人觀感而異,但不得不承認,多數學生看完YouTuber的影片學習到東西的成效確實比教師講的口沫橫飛來的有效,雖然學到的事情是否正確?是否有意義?就待後續評斷了。
而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在課程進行前,需要先預錄教學內容,或是先將教材打好置於網路平台上,針對學生可能有問題的地方提供註解,以說明該次課程應學習到的內容。因此相較於同步教學,非同步教學的事前工作較多,而課堂期間教師的腳色則是輔助學生學習,提供學生針對不熟悉或是無法解決的問題給予建議。
兩種教學都有它適用的環境,而教師可以針對自己與同學長久的觀察以及互動模式選擇最適合自己所用的教學方式。
下面則會依據自己在執行線上課程時的規劃經驗進行分享。
二、線上課程執行經驗
一般來說,在教學現場的線上課程都屬於被動的狀態,基本上就是學校受疫情或是政策的影響,進而決定改為線上授課。也因此,在多數線上課程的執行上,無法與實體課程產生完全的連貫(如和學生說:「下週要在課堂上操作某某設備」,結果週五收到線上授課通知,就會在下一週的週一課程上有點尷尬)。
自己的授課類型因為是實作類課程,因此課程變換所產生的影響就變得非常有感。在課程設計上如上一篇所說的,自己在學年開始初期就已經開好了Google Classroom,並要求學生的作業都透Google Classroom進行繳交,因此在作業繳交或是聯繫上就會稍微順暢些。(這邊另外要說明,透過網路平台收作業,學生的繳交狀況不會比較好唷!還是需要透過反覆的叮嚀、聯絡簿紀錄、登記等等的方式才能有效的收齊學生的作業。)
在課程規劃上,同步與非同步課程的選擇則以「實作類」與「非實作類型」進行區分。
由於每次課後都會安排學生填寫課程看法與意見,接下來的看法分類是以學生課後的反應看法作為分享基礎,並在後續實際執行後取得的經驗分享。
在自己的課程規劃中,「非實作類」的課程會透過「同步課程」的形式進行分享,選擇的原因在於可以透過不斷的詢問學生對於該學習區塊是否了解?而講述式的課程內容對於直接透過視訊軟體進行詢問來說較為容易,另外可以搭配影片播放、PPT、問卷表單等方式,讓學生接收到多樣的聲光效果。
「非同步課程」的部分則會以「實作類」的教學內容為主,不論是電腦上的操作項目(如3D繪圖Onshape的操作),或是真實的材料加工,透過非同步的方式讓學生參考皆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學生在意見回饋上,多數會認為透過影片的形式,他們可以停下當下觀看的影片,待操作完之後再回來觀看影片。以之前給學生觀看的TinkerCAD 3D繪圖操作影片為例的話,則可以看到學生多數有問題的地方會在一開始申請帳號的階段,另外一個高點是資料輸出的階段,這兩個在操作上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區塊。因此透過影片的預先錄製和設定,可以先解決一部份學生操作時的問題。

不論是同步教學與非同步教學,個人建議都要在課後提供一點作業或是表單給學生填寫,表單內容以課堂中有提到的問題為主,特別是在同步教學時,因為學生會放空、玩電腦或是做其他事項,因此透過問題確認學習狀態,也可以做為下一堂課的先備能力確認。
課程進行時,盡量分享重點,減少聊天的對話。因為學生透過視訊聊天的互動熱度不會像實體課熱絡,且同時多人交談的話,聊天室會很吵,因此建議直接引導至課程重點,10~15分鐘就透過簡單小短片讓學生的專注力得以休息,而教師也能暫時休息一下。
另外,在進行同步教學時,自己也會透過螢幕錄製軟體將上課的互動內容以及授課內容錄下,並於課後傳至Youtube,再傳至Google Classroom供學生於課後有需要時觀看。因為現在YouTube對於影片的上傳尚無容量限制,因此透過這個平臺處理上可以減少自己處理檔案時的麻煩。但也提醒,建議將影片設為不公開,以避免衍伸其他的問題。
螢幕錄製的話,過去在Windows電腦上我使用的是Windows 10之後的遊戲螢幕錄影(可以參考微軟的教學:錄製螢幕畫面);之後換Mac,就改為用Quick Time進行螢幕錄製,基本上不會佔到什麼硬體效能。

對於「非同步教學」上,教師則需要預先錄製合適的影片內容。關於拍攝設備的部分,後續會再另外分享,這邊先以內容的部分進行說明。
預先錄製的影片,不一定需要教師的聲音,也不一定要有教師的臉,但內容盡量以重點分享為主,單一一部影片時間以5~15分鐘為佳,太長的話注意力也會分散。影片中盡量在重點區域提供說明的字幕供學生參考,也可以在個人覺得重要的區塊之前先讓畫面做個轉折,讓學生知道哪邊是重點。如果全篇都是老師的講述內容,則建議另外加上字幕,不一定要馬上加在影片中,也可以放在YouTube的字幕區塊。因為在自己的詢問下,多數的學生在學校以外的區域,不太能將聲音播出,所以有字幕可以協助他們接收教師所傳達的訊息。
字幕教學可參考這篇:[WFH] 影片字幕編輯推薦軟體
課程的安排上,由於學期初就有心理準備,隨時可能會因為疫情而產生變化。因此在線上教學的內容,除了上述的實作影片拍攝,另外也針對各個章節的資料進行查找。比方說每個章節後面會有延伸閱讀或是補充課程等等的,這些在教科書編輯時多半是課綱有規範,但內容較新,以致於插入現階段的課程內容中會稍顯突兀,並非不重要的教學項目。
因此在一般實體課程時,這些部分會先快速帶過,或是暫且跳過。突然發生線上課程時,自己會先將這些段落再補充回來。如果到學期末大家都很平安,並無發生線上授課的狀況,則可以於期末考前再將內容詳細補回即可。
但既然發生了線上課程狀況,則建議教師也需要立刻將後半的課程做兩套的設計,結合前面所說的「同步課程」與「非同步課程」的考量進行規劃,以維護教學內容及品質。(基本上只要發生一次線上課程,接下來很大機會會持續下去,因此這個階段就沒有猶豫的時間囉。)
以上是針對同步與非同步操作時的個人經驗。接下來會針對前面有提過的同步教學時,影片Lag以及其他的操作軟體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