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覺察:幫助思考與學習的後設認知,更加理解自己與他人,且能解釋未來的複雜決策
KNOW THYSELF THE SCIENCE OF SELF-AWARENESS

作者: 史蒂芬‧弗萊明
原文作者: Stephen M. Fleming
譯者: 李偉誠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2/06/29
語言:繁體中文
「後設認知」這個名詞對於一般教師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從修習教育學程開始,我們就不斷的希望釐清學生到底在我們的引導下學習了多少內容?又哪種方式對於學生來說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哪些方法對學生來說學習成效較高?而這本書正是在分享對於「後設認知」的理論、研究等故事內容。
因此,當開始閱讀這本書之後,自己過去學習時的回憶就不斷湧現,反思在大學期間老師分享的知識、回憶起研究所時期所閱讀的文獻資料,書中提到的內容正好呼應我當時的所學、困惑,或是正好打臉我過去的認知。
比方說書中「選擇學習的方法」一節提到 ,過去我們認為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因此在規劃課程或是學習時,我們會依據學生的學習方式分為圖像或是文字等等的類別,但是當我們提供學生適合他們學習風格的資訊以及課程時,他們的學習表現會更好嗎?其實不會。在研究中,學生會因為適合自己學習風格的知識而提升自己的學習自信,但是自信並不代表學習成效,因此學生會過度相信他們已經學會了(書中稱為「後設認知的錯覺」),並在相關研究表單裡面表達對於學習「滿意」,但是實際上對於學生學習的實質成效上,並沒有明顯的差異。
如果在「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overnment Research Bulletin, GRB)」系統上搜尋「學習風格」,系統上會跳出309道研究計畫,並多數研究結論都與學習成效有關聯。但這樣的結論是否正確?是否可以做為我們引導學生學習時的操作方向?或許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可以讓我們帶來不同的反思。
或是近年來,大家因為電腦、平板等設備普及,因此在閱讀或是學習時,多會採用數位設備作為視聽的工具。但是這樣的工具是否真的能提升學習成效呢?書中也提出了不同的研究證據,說明數位載具的閱讀方式會使得閱讀者以為自己真的讀下去了,但實際上只是掃視而已。也因此,書中同時舉例了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為RMIT University,世界排名190)所發明的Sans Forgetica字體,藉由破碎但可閱讀的外型,使閱讀者降低閱讀速度,以提升實際閱讀成效。

這本書除了可以提供教師對於自己所學進行反思,其實書中最重要的觀念在於引導自己,也就是各位讀者對於自己的生活、思維進行二次思考,確認自己當下的認知是否合理?亦或是其他因素導致自己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們是否能客觀的下決定,以避免不好的事情發生。或是如果自己的生理已經產生缺陷(如阿茲海默(Alzheimer’s)),我們又要如何的在產生錯誤的腦袋中尋找出正確的思維以及方向?
是否如同愛因斯坦所說:『用製造問題的腦筋去解決問題是行不通的。 Problems cannot be solved at the same level of awareness that created them.』,又或是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數學家約翰‧納許(John Forbes Nash Jr)對自己存在的精神分裂症所下的註解:「我的天才與我的精神分裂症,都是同一個地方跑出來的。」藉由不斷的自我反思,為生活中每件事情尋找正確的方向。